名企新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到第
  • 英特尔 13代酷睿 i9-13900KS 评测:出厂即达 6GHz,超频可破 6.3GHz!

    英特尔 13代酷睿 i9-13900KS 评测:出厂即达 6GHz,超频可破 6.3GHz!

    每当英特尔发布特挑版的酷睿 i9-KS 系列处理器时,总能引起 DIY 发烧友们的欢呼。因为 KS 系列意味着“官方严选”的更好体质,能冲击更极限的超频成绩。而对于不超频又不差钱的土豪玩家们来说,酷睿 i9-KS 系列处理器又意味着开箱即用的省心体验。13代酷睿的特挑 KS 处理器 i9-13900KS 如今也是准时报到了。这次它一诞生便带着一重不一样的光环:6GHz;它出场时就有两个性能核被默认超到了 6GHz,“60% 的人类感谢你”,这是消费级处理器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那么 i9-13900KS 的性能究竟提升了多少,又能榨出多少超频潜力呢?IT之家这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评测。架构介绍在核心参数上,i9-13900KS 与 i9-13900K 完全一致,整体依旧采用性能核(P 核)与能效核(E 核)的混合异构设计,至多可达 24 核心 32 线程。i9-13900KS 出厂时会选择两个性能核(P 核)增加 0.2GHz 的频率,达到 6GHz 这个门槛。当然了,6GHz 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由于特挑出的优秀体质,它的极限远不止于 6GHz。在后文我们也会进行极限超频测试。除了核心外,i9-13900KS 的其他配置也是拉满的。例如 L2 缓存达到了 32MB,L3 缓存达到了 36MB。大缓存对于高帧游戏来说很有用,因此毫无疑问,i9-13900KS 就是目前游戏处理器的天花板。而对于需要大小核协同工作的专业创作者们,Windows11 22H2 的线程调度器也已经相当成熟了,因此建议所有使用 12 代和 13代酷睿的朋友都升级到最新版 22H2。这对于同时需要大量窗口的使用环境来说相当有用。测试平台介绍作为目前消费级最旗舰的处理器,我们当然要用一套旗舰级的配置来搭配。以下是配置单,能拉满的我们都给拉到最满。主板我们使用的是微星 MPG Z790 EDGE WIFI 刀锋主板,这是微星 Z790 产品系列中的高端产品,搭配微星一直以来便捷的超频 BIOS,拿来进行超频挑战再合适不过了。i9-13900K 的官方标定功耗 Turbo Power 最高可达 320W,如果超频的话还会更高,所以主板的供电必须强劲。这里我们使用的微星 MPG Z790 EDGE WIFI 刀锋主板拥有 16+1+1 相豪华供电,每路 90A,搭配 DrMOS,第三代钛金电感和厚实的冰霜铠甲,能提供持续稳定的性能释放。为了尽量避免内存的瓶颈,我们选择了两根 6000MHz 的 16G DDR5 内存,并通过微星 MPG Z790 EDGE WIFI 刀锋的 BIOS 超频到 6400MHz CL36,性能有了不小的提升。i9-13900KS 提供了目前消费级最多的 PCIe 通道,搭配高端 Z790 主板就能实现最高效的利用。比如微星 MPG Z790 EDGE WIFI 刀锋就提供了五个高速的 PCIe 4.0*4 硬盘位,并覆以大面积的冰霜散热铠甲。接口方面,微星 MPG Z790 EDGE WIFI 刀锋提供了 USB 3.2 Gen2*2 20Gbps、2.5G 有线网络和 Wi-Fi 6E 的外围接口支持,并且提供了一键清空 BIOS 的按钮,拿来折腾极限超频很合适。由于 i9-13900KS 的功耗达到了 300W 以上,所以散热器建议必须搭配高端一些的水冷。这里IT之家选择的是酷冷至尊炎神 P360 水冷,它是酷冷旗下的高端型号,拿来压 i9-13900KS 很合适,顺带一提,我们配套的硅脂为利民的 TF8。酷冷至尊炎神 P360 水冷兼容 700 系列主板,由于 600 系列和 700 系列主板散热扣具没有变化,所以冷头可以直接通用。ARGB 灯光同步功能也为玩家们带来了炫酷的观感。

    IT之家

    2023-05-27

  • 三星Display以2.18亿美元收购美国Micro OLED开发商eMagin
  • 无人机图传芯片第一!这家厂商持续进阶拓展AI市场

    无人机图传芯片第一!这家厂商持续进阶拓展AI市场

    无线通信已推出四代芯片产品,除大疆外无人机图传芯片市场占比行业第一作为一种高效安全的飞行器,无人机可以代替人工更好地完成数据采集、高空拍摄、地质遥测、远程监控等作业。因此,无人机应用方向从军事领域向民用的消费及工业领域拓展。发展至今,无人机应用已经渗透到众多行业,无论是航拍、植保、电力巡检还是新闻报道、快递运输、测绘、监控巡逻等,无人机效用均显而易见。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其应用需求逐步释放,市场增长迅速。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数据,2019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分别为1360亿元,随着工业级应用场景需求的快速增长驱动着全球无人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到2024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5019亿元;中国市场方面,随着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快速增长,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75.59亿元。酷芯成立于2011年。彼时,整个民用无人机市场才刚开始起步,大疆创新的无人机产品也才刚开始完成市场验证。作为一家很小的无人机公司,大疆创始人汪滔将无人机定义为“飞行相机”,正在全世界寻找一款远距离高清图像传输芯片。不过,当时市面上还没有完全适合大疆要求的图传芯片,也没有厂商愿意为大疆定制。经过评估,酷芯决定进入这个领域,并于2013年专为大疆无人机推出了业界首款无线图传量产解决方案,率先解决了民用无人机远距离无线数字高清视频传输难题。酷芯联合创始人兼CTO沈泊表示:在大疆上获得超乎预期的成功后,酷芯的无线传输芯片随后与时俱进更新迭代了四代产品:分别是2014年推出的一代AR8001+AR8003产品、2016推出的二代AR8020+AR8003S、2018年的三代AR9201+AR8003S ,以及2022年的四代AR8030系列。随着技术不断迭代,酷芯无线传输芯片从带宽、距离、私有协议组网方式、工作频率和抗干扰性上不断取得突破,目前最新一代AR8030系列通信频段已达150MHz~7GHz,最大带宽为40MHz,可支持15KM的图传距离,各种技术指标均为业内领先。以零零科技发布的V型双旋翼无人机V-Coptr Falcon (“猎鹰”)为例,该产品采用酷芯的AR8020基带+ AR8003 RF图传方案,具有高带宽、超低灵敏度、超高的抗干扰能力等特点,基于MIMO-OFDM的技术并且内置实时H.264编码器,可以实现7km的图传距离,在打造简洁酷炫外形的同时也带给了用户超长续航的极致航拍体验。酷芯针对无线图传高清、实时和远距离的三大特点,提供了大带宽、超远距离、抗干扰能力强、低延时的解决方案,很好的满足了无人机等领域客户快速开发应用的需求。沈泊指出,受益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快速爆发,在2016年全球超过一半的民用无人机使用的都是酷芯的无线图传芯片。即使在大疆自研芯片后,除大疆外,我们在无人机图传芯片市场占比依然在70%以上,目前我们与零零科技、道通智能、哈博森、飞米科技等大客户都有多年的深入合作。无线通信+AI视觉协同发展,AI业务已在无人机、安防、车载等领域加速落地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算力、算法加速发展,推动AI芯片市场高速增长。根据Tractica的数据,2021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约为265亿美元,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加速落地,预计这一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72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14%。以零零科技发布的V型双旋翼无人机V-Coptr Falcon (“猎鹰”)为例,该产品采用酷芯的AR8020基带+ AR8003 RF图传方案,具有高带宽、超低灵敏度、超高的抗干扰能力等特点,基于MIMO-OFDM的技术并且内置实时H.264编码器,可以实现7km的图传距离,在打造简洁酷炫外形的同时也带给了用户超长续航的极致航拍体验。酷芯针对无线图传高清、实时和远距离的三大特点,提供了大带宽、超远距离、抗干扰能力强、低延时的解决方案,很好的满足了无人机等领域客户快速开发应用的需求。沈泊指出,受益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快速爆发,在2016年全球超过一半的民用无人机使用的都是酷芯的无线图传芯片。即使在大疆自研芯片后,除大疆外,我们在无人机图传芯片市场占比依然在70%以上,目前我们与零零科技、道通智能、哈博森、飞米科技等大客户都有多年的深入合作。无线通信+AI视觉协同发展,AI业务已在无人机、安防、车载等领域加速落地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算力、算法加速发展,推动AI芯片市场高速增长。根据Tractica的数据,2021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约为265亿美元,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加速落地,预计这一市场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72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6.14%。从应用来看,AI芯片目前已经在云端、边缘端和终端百花齐放。其中,在云端,随着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推出,带动了对高性能、高计算密度兼有推理和训练任务的GPU等AI芯片价格迅速走高;在边缘端,对AI芯片算力、功耗、性能的要求较低,目前AI语音、AI视觉等多模态智能芯片也已经在智能家居、智能家电、智能安防等各种垂直场景加速落地;在终端,AI芯片以低功耗、高能效、推理任务为主,目前也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音响、智能穿戴、智能汽车等终端产品中,通过AI赋能为厂商增加差异化的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无人机市场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后,酷芯依托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传输三大核心技术,通过自主研发芯片核心架构,选择从难度相对较低的AI视觉切入,迅速将市场拓展到了端侧的人工智能领域。沈泊表示:视觉是人类感知的重要窗口,目前绝大部分数据都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获取的。早在2016年我们在做无人机无线图传的时候,就看到了该领域的巨大潜力,并开始着手AI视觉芯片的研发;2018年,我们首代集通信、图传、避障、算法调度于一体的AR9201芯片面世,总计出货量达到数十万颗;2021年公司发布第二代升级款AR9341芯片,在各种技术参数上都有了显著升级,并且增加了AI算力。酷芯三代AI视觉SoC芯片产品具体来看,和第一代产品相比,第二代AI视觉SoC AR9341搭载了 9M分辨率的ISP图像处理器和8M@60fps的视频编解码器,峰值算力可达4TOPS,能耗比为3TOPS/W,集成自研NPU兼顾深度学习以及传统机器视觉算法,具有高性能、小型化、低功耗等特性,为AI应用落地注入了强大动力。沈泊说道,目前,AR9201、AR9341两代产品已经应用在无人机领域,很好的满足了低、中、高端智能无人机客户对于不同画质、传输距离、避障以及识别跟踪等要求。此外,在安防领域,公司也已经和熵基、飞书、高德、艾睿等客户合作,为智能安防领域打造丰富的应用场景。而在智能汽车领域,酷芯ISP+NPU+CPU+DSP的异构主控SoC或为自动驾驶的主流方案之一,可以对各种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并且可以结合热成像功能,从而全天候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做出决策。酷芯AR9341在汽车领域的主要定位场景沈泊指出:智能汽车也是我们未来的重点市场之一。目前,在该领域我们的AR9341芯片也已经通过了AECQ-100车规级认证,通过和商汤科技、虹软、格灵深瞳、阿里达摩院等多家优秀的自动驾驶算法公司合作,利用算力+算法的配套方式,让酷芯方案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明年我们也将进一步推出算力可达128TOPS的新一代AI视觉芯片AR9541,发力智能驾驶前装市场,为公司的持续增长进一步赋能。在2016年,AI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由于其较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了学术、资本、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在人机交互领域逐渐涌现出了一批AI初创企业。经过数年的发展,随着Open AI在2023年正式推出GPT-4,意味着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从家电、消费到安防、车载,AI现在已经无处不在。未来,我们也会持续在AI领域耕耘,通过AI视觉+无线图传的组合技术优势,实现1+1>2的产业机会,让公司尽快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无人机

    2023-05-27

  • 大量GPU急单涌入!台积电5nm产能利用率接近满负荷

    大量GPU急单涌入!台积电5nm产能利用率接近满负荷

    刚刚最新消息,据业内消息人士称,以最急件处理等级(SHR)的英伟达订单大量涌入,将台积电5nm工艺平台的产能利用率推高至接近满负荷。英伟达急单包括H100、A100、H800、A800。消息人士补充说,台积电针对英伟达AI GPU的SHR将持续一整年。之前英伟达的订单已经提振了台积电7/6nm工艺利用率。台积电此前只预计会收到苹果大量订单,而没有预料到英伟达的紧急订单会大量涌入。据悉,英伟达A100采用台积电7nm制程节点,而去年5月开始出货的H100则基于台积电4N制程节点(为英伟达设计的5nm制程节点的优化版本)。自推出以来,英伟达看到了对其H100和DGX H100 GPU服务器的巨大需求。尽管英伟达一直在努力满足需求,但最近的人工智能热潮对该公司满足需求的努力造成了巨大影响。毕竟,此前最新消息显示,有代理商透露,英伟达A100价格从去年12月开始上涨,截至今年4月上半月,5个月价格累计涨幅达到37.5%;同期A800价格累计涨幅达20.0%。同时,英伟达GPU交货周期也被拉长,之前拿货周期大约为一个月,现在基本都需要三个月或更长。甚至,部分新订单“可能要到12月才能交付”。英伟达昨日公布了该公司的最新第一财季财报。报告显示,英伟达第一财季营收净利润为20.43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6.18亿美元相比增长26%,与上一财季的14.14亿美元相比增长44%。按业务部门划分,英伟达第一财季数据中心业务营收为42.8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上的新纪录,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与上一财季相比增长18%。

    台积电

    2023-05-27

  • 百度李彦宏:大模型改变了人工智能并即将改变世界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26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谈及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时表示,当下是一个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新时代,大模型改变了人工智能,即将改变世界。  人工智能是2023中关村论坛热议的焦点之一。李彦宏说,当前人工智能之所以再次成为人类创新的焦点,是因为大模型。“大模型成功地压缩了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让我们看到了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路径。”  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导致了“智能涌现”。李彦宏说,过去的人工智能是教过的技能有可能会,没教过的就不会。大模型出现“智能涌现”之后,以前没教过的技能,它也会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从辨别式走向生成式,如用AI(人工智能)进行文学创作、写报告、绘制海报等。  大模型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李彦宏表示,大模型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10年后,全世界有50%的工作会是提示词工程;大模型会重新定义营销和客服;大模型会催生AI原生应用,百度正在用AI原生思维重构所有的产品、服务和工作流程。  目前,中外科技公司纷纷推出大模型,并且已经开始探索商业落地,其中也包括百度3月份推出的文心一言。对于未来机器是否会取代人,李彦宏认为,机器很多方面会比人强,但机器变不成人,也没必要变成人。机器会越来越聪明,人类需要与机器共生,而不是二元对立。  对于如何防止AI失控,李彦宏认为,这需要拥有先进AI技术的国家通力协作,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制定规则。

    人工智能

    2023-05-26

  • 英飞凌携手CSA连接标准联盟中国成员组在中国市场力推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标准

    英飞凌携手CSA连接标准联盟中国成员组在中国市场力推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标准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与CSA连接标准联盟(CSA联盟)中国成员组(CMGC)共同宣布,双方将通力合作,推动Matter标准在中国市场的落地,加速智能家居乃至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当前智能家居市场增长迅猛,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连接标准,不同品牌的设备之间无法进行联动,导致用户在智能家居场景中的使用体验不佳。为了打破智能家居的碎片化现状,破解生态割裂等关键性难题,CSA联盟发布了Matter 1.0技术标准。  Matter标准的出现为智能家居设备提供了一种通用语言,能够促进不同品牌和通信协议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与兼容性,从而加速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无线连接体验。  推出Matter标准的CSA联盟是一个致力于通过技术标准简化和协调物联网(IoT)的组织,在全球有580多家公司参与其中。作为CSA联盟的董事会成员,物联网和功率系统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英飞凌与其他联盟成员一起见证CSA联盟在2022年10月率先推出了能够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的Matter标准,赋能智能家居行业应用。Matter的目标是做全球适用的标准,这意味着它从一开始就面向全球设计而非某个国家或地区,并在全球都可以适用。  自加入CSA联盟以来,英飞凌一直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将其在物联网和半导体解决方案方面的全球专业知识分享给了联盟工作组,并且积极参与Matter标准的推进工作。未来,英飞凌也将携手CMGC在中国市场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包括Matter规范的翻译解读,技术实现的讨论实施,Demo搭建,大学计划的共同支持推广,与CMGC联盟共同推进Matter标准在智能家居行业的标准化落地和项目实施等,通过系列推广活动的落地,将更多本土合作伙伴纳入联盟。  英飞凌科技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安全互联系统事业部负责人程佳钰表示:“智能家居人人向往,但标准不统一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体验。英飞凌希望能与CMGC一起努力,抓住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潜力释放的窗口期,将Matter标准应用到更多智能家居和物联网应用场景,推动实现智能家居跨平台、跨云、跨协议的互联互通,提升消费者的体验,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安全和环保。”  CMGC主席宿为民博士表示:“CSA联盟致力于扩展全球开放标准,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基础。Matter标准作为智能家居领域的通用连接语言,将有望构建一个智能家居的超级连接平台,让更多的企业将产品、服务轻松的嫁接其上,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创造更佳的日常体验。我们期待与英飞凌等伙伴成员一起,推动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的落地,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智能家居

    2023-05-26

  • 应对长期不确定性 未来智造要解锁哪些“高级功能”?

    应对长期不确定性 未来智造要解锁哪些“高级功能”?

    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工人在生产线上日复一日重复着机械式劳动,几乎变成了机器人——这是始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或称工业2.0)的一个切面——流水线生产方式和电气化的引入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把人类带入了大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时代。此后的数百年,围绕人类和机器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浪潮持续推进。通过自动化、计算机和机器人等信息化技术的导入,这些“不知疲累”的自动化生产线,成为了人类手和脚的延伸。之后,物联网(IoT)与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机器拥有智慧成为可能,它们将不仅成为人类劳动力的延伸,更将是人类大脑和智慧的延伸。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工业4.0革命就意在于此,其目标是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转型,打造导入IoT与AI技术的智能化工厂,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构筑的虚拟模型,让现实世界的生产效率与良率更高,同时节省成本、提升安全性并激励产品创新。不过,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力,显然与前三次将大不相同。 “与之前的工业革命相反,这次革命正以指数而非线性的速度发展。”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 在其著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这样指出,因为 “这将不仅仅影响着我们要生产什么以及怎么生产,更将改变我们是 ‘谁’”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在全球经历了疫情、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各类不确定因素之后,全世界对于智能制造的转型之路又有了新的考量。强调灵活性、创新和弹性的生产流程以及供应链韧性,成为最新的诉求。显然,未来的智能制造已不只是单纯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升级,它正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长期不确定性,如何通过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5G网络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开出应对未来的智能化良方?这个意义之下,接下去工业智能要如何落地?数字化生产力要如何构建?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要怎样协作融合?智造下一站:弹性、灵敏和个性化曾经制造业经过长期运作打磨出的堪称完美的“Just in Time(准时制)”生产方式,即“在需要时采购所需数量零部件”,将库存保持到最低甚至是零库存,在过去两三年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芯片短缺、供应链中断、地缘冲突等种种不确定因素对制造业带来严重冲击,很多国际大厂开始考虑抓紧转向“Just in case(以防万一)”的生产方式,即分散生产,增加库存。据媒体报道,英特尔(Intel)不久前大幅转变了经营战略。这家全球半导体大厂过去50余年来一直将人力、物力、资金集中于美国的生产基地,向全世界出口半导体。现在它正试图改变其坚守了50多年的商业模式,开始在欧洲等地区推进工厂建设,以期离客户更近。从18世纪末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工业1.0用机械化和蒸汽机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制造方式;工业 2.0以流水线生产方式和电气化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 3.0则将自动化、计算机和机器人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生产制造中。可以看出,从工业1.0到工业3.0,其革命性的转折点都来自于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革新,从而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但是从工业3.0到工业4.0的推进,则与前三次大不相同。工业4.0带来的革命,不仅涉及产品的组织生产,还包括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周边各种软硬件的相结合,是真正将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回收、产品管理等全方位实现全面智能化的软硬结合的时代。而全球经历了疫情等一系列新形势对工业产业的影响之后,重新来看为什么要从制造迈向智造这个问题,或者说,如今工业界最迫切希望通过智能制造来解决哪些发展痛点和现实的问题,显然已经与三年前有所不同。除了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外,可以应对长期风险的供应链韧性,强调灵活性、创新和弹性的生产流程,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业领导者关注的重点。这需要一个反应敏捷的柔性制造体系来支持,可以实现灵活调整产线快速满足不同的订单需求。如果说,工业3.0的重点是落脚在全面的自动化上,那么工业4.0则将进一步立足于全面的智能互联。这意味着,要实现人、机、物、料、法、环的全面互联,让各个环节的信息和数据更透明,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而要实现这一切,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数字化生产力。数字化生产力,挖掘数据价值对抗不确定性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工厂里计划外的设备停机时间约占工厂整体制造成本的24%。这种计划外的停机可能是由于意外的设备故障,或是材料短缺、产线排程问题等各种原因造成。而当前的全球形势下,这样的“意外”也许在将来会更频繁出现。另外,库存合理化一直是工业企业的一大管理痛点,主要源于上下游产业的信息孤岛化问题。前文所提到的英特尔等国际大厂不得不放弃曾一度“堪称完美”的Just in Time模式,其原因也在于此——地缘政治以及疫情等不可控因素,让上下游供应链的数据和信息壁垒进一步凸显。长期以来,工业企业在制定供应链计划时更多倚仗工作经验,物料信息、产品需求信息难以在产业链中实现跨环节的自由流通。再加上在供应链成本压力持续发酵、产品毛利逐渐摊薄的大背景下,企业急需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流通渠道,结合产品需求、原料供给和产能配置,科学和敏捷地调整生产计划,提高产能利用率,减少库存积压,提升客户满意度,保障订单稳定到期兑现,从而实现具备高敏捷性和灵活性的产业协同。数字化生产力,挖掘数据价值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这是让工业制造迈向智造的基础,更将是应对未来长期不确定性的重要技术手段。那么数字化生产力如何落实?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工业富联”)以“ABCDE”提炼了数字化转型的五大要素。A是Analytic(分析),或者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是Big Data(大数据),C是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是domain(场域),E是evidence(实例)。其中A、B、C是互联网的基本要素,D和E则强调了数字化工业一定要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去,如CNC、焊接、组装、包装等各个生产场景,要有落地的应用实例。具体来看,机器学习、大数据和自动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能使工厂精确采集、分析和传输数据,从而为整个制造企业提供更高的效率、可持续性和质量控制。数字孪生技术,则能通过匹配虚拟和物理世界,让工厂可以在实际生产之前先对数据进行分析,对系统中的业务和其他背景数据进行监控,从而帮助工业终端用户实现更优化的性能,同时提前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种实体设备与互联网相互连接的制造系统,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对错误进行预判,并能通过融入机器学习等技术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数据才真正产生了价值。另外,人类的智慧如何融入到机器设备中更为关键。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副总裁(技术)肖勇在去年贸泽电子技术创新周期间的一场工业自动化为主题的演讲中对此做过这样的解释——通俗地讲,就是把人的智能(简称“人智”)从隐性知识提炼为显性知识,进行模型化、算法化处理,再把各种模型化(机理模型、数据分析模型等)的知识嵌入软件,软件再嵌入芯片,芯片嵌入某个模块,然后再把模块嵌入到机器设备中,从而赋予机器一定的自主能力可让机器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简称“机智)。 “人类知识不断进入软件,知识载体由以碳基知识为主转向以硅基知识为主,数字生产力激增。”工业富联首席执行官郑弘孟在和麦肯锡的一场访谈中指出,通常做数字化,除了IT还要物联网化,比如说机器联网。 “人和机器是要‘有来往’的,”他强调, “很多公司(智能制造)为什么做不起来?因为人和机器没有‘来往’。”事实上,工业4.0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原材料(物质)” = “信息”,或者更广义地来说,就是将物理空间里的一切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最终实现整个生产力、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从而实现各个环节数据的流动、分析和再造,形成统一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工业企业外部价值链的横向整合,以及网络化和垂直集成的制造系统,就可以建立一个好的信息物理系统,可以实现生产和维护的自我管理,快速有效地应对供应链问题、质量波动、订单变更和设备停机等各类意外。关键技术和未来趋势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5G网络等诸多前沿技术,涉及感知、自动化、网络、人机交互、大数据等诸多层面。不过,目前这些技术中只有少部分已经成熟落地,绝大部分还处于大规模爆发的前夜。从技术变革层面看,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工业4.0将传感器、机器、工件和工业软件、IT系统在整条价值链上融合到一起。在整个推进过程中,从模拟到数字、从简单到复杂、从集中式到分布式,以及越来越实时的数据传输、更长距离的无缝网络连接、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是主要的技术变革点。其中作为工业4.0之路上基础器件的各类传感器,就如同给机器增添了“五官”,让机器可以感知到环境状态,这是成为智能机器的第一步。随着近年来传感器的低价普及,也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进降低了成本门槛,让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缝合”更为顺畅。在此基础上,物理时空信息源源不断地化作比特数据流,再通过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的提升,以数据和软件重新定义了材料、零件、产品、工艺、产线、供应链、系统的时空表现。另一个重要的基础是连接能力。实现更长距离的无缝网络连接,是推动工业智能应用和创新,实现工业4.0的关键技术基础。以一座智能工厂为例,其产生的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连接资产、流程、人员和设备的能力。比如,当所有的生产节点、工厂内的设备应用可以通过互联互通实现远程监控和可见性,再与机器学习等技术相结合,才可能进一步解锁更多高级功能,如预测性维护或数据驱动型即服务的业务模式。德勤的调查报告指出,就现阶段来看,互联互通依然是打造智能工厂时面临的首要挑战。比如,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工厂中,Wi-Fi信号和蜂窝连接信号经常不稳定。即使在同一工厂网络内,每项设施的布局、设备和产品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车间内的各种机器、传感器以及其他设备如何连接起来并相互紧密工作?工厂如何实现智能化管理多种不同设备?这些都有赖于强大、稳定、灵敏的连接技术。目前在连接层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工业设备种类、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繁杂,尚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低成本、便捷地实现连接。未来还有哪些趋势需要重点关注?研究机构Gartner近日发布了2023年需要探索的十大战略技术趋势中,提到了包括数字免疫系统(Digital Immune System)、行业云平台(Industry Cloud Platforms)、无线价值实现(Wireless Value Realization)、自适应AI(Adaptive AI)等一系列与加速工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的相关技术。Gartner认为,这些技术能够帮助企业机构优化韧性、运营或可信度,扩展垂直解决方案和产品交付,并利用新的互动形式、更加快的响应机会进行开拓。郑弘孟提到工业富联接下去三到五年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上要持续抓紧去做的三大方向,或许也能提供一种思路:持续在能源管理上下功夫。作为全球性的制造企业,工业富联大量使用能源来加工,因此对新能源持续开发以及能源管理的数字化,是很重要的方向。尽快建立生态。把更多的供应链,更多的生态结合起来,变成一个趋势。挖掘机器人化的生产空间。从过去的自动化生产到智能化生产,很快会转向机器人化的生产。结语:重新思考人与机器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全球疫情的第一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工业5.0”的概念。2020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工业5.0的使能技术》,此后又于2021年1月发布了《工业5.0——迈向可持续,以人为本和弹性的欧洲产业》。工业5.0源于“工业4.0”的概念,但其革命性在于,工业5.0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是打开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物理接口。工业5.0更加需要让机器人去做那些单调、危险、脏乱差的工作,人类则是去做富有创造性和感兴趣的工作,但机器人更能够理解人类在工作中的意图以及思考。这意味着,机器和人的智能要在未来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的替代。比起仅仅强调追求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它提供了一个不同的侧重点——更强调整体价值导向,突出了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性和弹性,以支持工业在全球范围内为人类提供长期服务。

    机械式劳动

    2023-05-26

  • 华为提出面向YB数据时代存储产业演进方向

    华为提出面向YB数据时代存储产业演进方向

    5月24日消息,近日,华为在2023创新数据基础上设施论坛上,华为表示数据存储行业正在迎来YB数据时代,数据数据存储在不断追求大容量、高性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构建新的数据范式、智能的数据编织、内生的数据韧性,助力企业释放海量数据价值,也使能数据存储产业的飞速发展。华为公司副总裁、数据存储产品线总裁周跃峰指出,纵观全球整个数据存储产业,2022年全球前五名外置存储厂商发货容量是2012年的3倍,相比于正在迎来的YB数据时代,这还远远不够。华为预测2032年这一数字将实现10倍增长,超过100EB。数据存储在不断追求大容量、高性能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构建新的数据范式、智能的数据编织、内生的数据韧性,助力企业释放海量数据价值,也使能数据存储产业的飞速发展。华为认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据存储产业正在迎来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机会。首先,数据应用日新月异,56%的企业都在部署AI应用;同时96%的企业计划构建云原生应用。其次,数据爆炸式增长,80%新增的数据为非结构化数据,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最后,数据韧性挑战日益严峻,勒索病毒变种快,同比增加98%,而且14.1%的企业遭受勒索攻击后数据无法恢复。非结构化数据正在进入企业生产决策系统,实时的访问让数据热度不断提升,分布式存储的读写带宽和IO访问效率需要得到数量级的提升。同时,分布式存储需要在软件、算法以及硬件方面通过系统性创新,满足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对极致成本效益的要求。此外,数据规模的增长带来严重的数据重力问题,需要构建智能的数据编织能力,实现跨系统、跨地域、跨云的全局统一数据视图和调度。数据安全威胁正在从自然灾害、物理损坏向勒索软件等人为攻击转变,企业需要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防御,提升数据韧性。零日漏洞的增加、数据无法恢复带来的巨大损失,使得以网络、应用、主机安全构成的企业数据安全体系不足以满足企业最新的数据韧性需求。数据存储正在成为守护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更多的数据韧性能力将被内嵌到数据存储产品中,例如勒索检测、数据加密、安全快照和AirGap隔离区恢复特征等。周跃峰指出,华为数据存储携手客户与伙伴共同成长,提供产品与解决方案,其中OceanStor Dorado全闪存存储和OceanStor Pacific分布式存储均荣获2023 Gartner Peer Insights“客户之选”。(静静)

    华为

    2023-05-25

  • 长城汽车实名举报比亚迪背后:常压油箱成焦点、自主插混市场加剧“内卷”

    长城汽车实名举报比亚迪背后:常压油箱成焦点、自主插混市场加剧“内卷”

    ①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比亚迪旗下的两款热销车型存在排放不达标问题,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②比亚迪回应称,“测试车辆严格来说,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长城不能以此作为依据。”③在今年5月中旬的哈弗枭龙系列上市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的讲话便被行业视为“含沙射影”比亚迪。财联社5月25日讯(记者 徐昊)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两家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短兵相接,“战斗”进入白热化。5月25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比亚迪旗下的两款热销车型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存在排放不达标问题,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随后,比亚迪回应称,“测试车辆严格来说,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长城不能以此作为依据。”同时,比亚迪特别强调,“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午后开盘,比亚迪和长城汽车股价均应声下挫,其中长城汽车跌超7%,比亚迪跌超2%。长城举报比亚迪排放不达标在声明中,长城汽车表示,4月11日,其向生态环境部等部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产品型号:BYD7152WT6HEVC2)、宋PLUS DM-i(产品型号BYD6470ST6HEV2)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长城汽车方面表示,目前正在密切关注该案的立案及处理进展。针对举报事件,比亚迪方面做出回应,“经了解,长城所说的情况,测试车辆由长城购买、保管并安排送检,中汽中心(天津)按长城的要求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检测。测试车辆严格来说,不符合国标要求的送检状态,即应由第三方抽样、保管及送检,并要求完成3000公里磨合后测试,而长城送检的车辆在检测时,里程仅为450-670公里。鉴于以上,我们认为其检测报告无效,长城不能以此作为依据。”“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比亚迪表示。随后,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亦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常压油箱成为举报焦点“传统的燃油箱是和外界大气相通,为了平衡汽油箱里面的压力,(以防)油箱可能被吸瘪或是膨胀。油箱与外界通气相通的这段管路中,有一个装置叫活性炭罐,其作用是吸附汽油蒸汽,尽量减少汽油箱中的汽油蒸汽蒸发到空气中。”有汽车行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据长城汽车举报内容,比亚迪采用“常压油箱”是相对于“高压油箱”而言的。常压油箱内燃油蒸气压力达到4~7kPa时,位于燃油箱上的燃油蒸气阀打开,燃油蒸气将被释放到炭罐内;而高压油箱一般可以承受35-40kPa的蒸气压力,油气会在高压下继续留在油箱内,到发动机运行的时候才会经过碳罐进入歧管。相较常压油箱,高压油箱的成本更高。长城汽车所举报的依据,在于2020年7月1日实施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8352.6—2016)。这一国家强制标准,对车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蒸发排放做出了一定的要求。“PHEV车辆由于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运行时间短,炭罐冲洗机会少,导致炭罐内的油气无法及时冲洗充分,从而增加油气从炭罐大气口溢出的风险。”有行业人士称,目前除比亚迪以外的PHEV车型,均采用高压油箱。对于长城的举报,比亚迪表示,“比亚迪作为全球第一家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的企业,在插混技术上有二十多年的积累和迭代,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曾在2021年3月30日申请名为“油气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的专利项目,目前为“审中”状态。资料显示,该专利的背景技术是“由于汽油的挥发性,燃油箱内的汽油会由于挥发而产生蒸汽,从而使燃油箱内的压力增加。如果不对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汽进行处理,则需要设置高压油箱以满足需求,从而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该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正是“提供一种油气管理系统,以对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交恶”由来已久事实上,长城汽车与比亚迪的“交恶”由来已久。在今年5月中旬的哈弗枭龙系列上市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的讲话便被行业视为“含沙射影”比亚迪——“有的车企将‘控制舆论当做第一生产力’,有的车企‘在行驶中自燃、A柱变形却鸦雀无声’,有的车企‘赢了销量,输了底线’。”就在这场发布会上,长城汽车带来了自家的混动产品哈弗枭龙与哈弗枭龙MAX。哈弗枭龙定位紧凑型SUV,共三款车型,售价区间13.98万-15.98万元;哈弗枭龙MAX定位中型SUV,也有三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5.98万-17.98万元。而这两款车型的技术路线和价格区间,均指向比亚迪旗下的宋PRO DM-i和宋PLUS DM-i。长城汽车对这两款车型寄予了颇高的期待。“对于长城汽车来说,是决胜市场的风向标。”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表示。今年1-4月,长城汽车累计销量为33.73万辆,同比下滑21.67%。其中,新能源汽车1-4月累计销售为42671辆。而比亚迪今年1-4月累计销量已经达到757384辆,同比增长94.1%。近日以来,比亚迪再度加码,3月底推出的秦plus dmi冠军版,将A级轿车的价格拉到10万以下;而刚上市的汉dmi冠军版,也将20万级别的中型轿车价格拉到了18.98万元。接下来,比亚迪还将推出宋PRO DM-i冠军版,势必进一步加剧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对于当下的“内卷”,李瑞峰在社交媒体上的表态也颇为意味深长,“长城汽车只需要听见消费者的心声,踏踏实实造车,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对人。”

    比亚迪

    2023-05-25

  • 继制造业后国产先进 IC 设计也遭限? OPPO 断然停损自研处理器

    继制造业后国产先进 IC 设计也遭限? OPPO 断然停损自研处理器

    针对市场一度寄予厚望,能自行推出高性能自研处理器的国内品牌手机商 OPPO,12 日突然宣布,在全球经济与手机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下,决定停止旗下 IC 设计 ZEKU 哲库科技业务,等于也宣告了OPPO 自研处理器的计划夭折。对此,市场人士表示,其中的实情可能不只大环境冲击手机市场的需求疲弱因素而已,不排除中国受到美国限制发展先进半导体因素,也进一步拖累了 OPPO 的自研处理器计划。根据媒体报道,针对 OPPO 决定停止旗下 IC 设计 ZEKU 哲库科技业务的情况,OPPO 发出官方声明指出,面对全球经济、手机市场不确定性,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终止 ZEKU 业务。这是艰难的决定,会妥善处理相关事宜,并一如既往做好产品,持续创造价值。事实上,OPPO 100% 控股的 ZEKU 哲库科技创立于 2019 年,毕业于海内外顶尖学校的硕博员工占比近 80%,5 年以上晶片业经验工程师占比近 80%。产品聚焦高端旗舰手机软硬体支援,欲成为万物互融时代成为顶尖软硬体设计者和用户体验提供者。2021 年 12 月全球首颗 6 纳米影像专用 NPU 芯片 MariSilicon X 发表,以创新架构设计树立超低功耗超高算力的行业标杆。2022 年 12 月全球首次整合专用 NPU 单元的蓝牙音频 SoC芯片 MariSilicon Y 发表,为万物互融奠定必备的底层连接能力。而根据先前的媒体报道,ZEKU 哲库科技已经定案采用 4 纳米的手机处理器,预计2024 上半年推出整合联发科 5G 数据机芯片 M80 的智慧手机。所以,在当前一切似乎就绪的情况下,没有传出有财务问题的 OPPO 会突然停止传闻已经投资上百亿资金,并且动用上千名人力,甚至延揽联发科前共同营运长朱尚祖、无线通讯事业部总经理李宗霖加入自研处理器团队的计划,其实情恐怕并不单纯。根据市场人士表示,OPPO 除了因为当前的市况不利于智能手机市场,必须多保留资金以因应未来的变化,所以不得不停止自研处理器的发展计划之外,更关键的就在与美中科技战的问题上。因为,美国已经限制中国取得先进半导体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可能性,即便当下 OPPO 不是美国政府列在清单上的限制对象。但是针对于未来高性能处理器研发完成后,能不能顺利量产,或者是能够持续量产以因应市场需求,都可能取决于美国的态度而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在限制的中国先进半导体制造情况下,持续放任 IC 设计自由发展则似乎不合理。因此,OPPO 在这些不确定风险下,不得已也只能在此时进行投资的停损。不过,OPPO 自研处理器计划的决定停损,则似乎对 IC 设计大厂联发科来说是个不错的消息。因为 OPPO 为联发科处理器的大客户,目前联发科处理器在 OPPO 手机的占比估计超过一半以上,大概是联发科处理器出货量的 15% 上下。一旦 OPPO 使用自研处理器,这对联发科可能形成严重冲击。因此,在现在 OPPO 停止自研处理器发展计划后,联发科也可以暂时减轻了些压力。

    IC 设计

    2023-05-25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到第